曾和我有數面之緣的某大學教授夫人,有一天,和二兒子一起用檯燈電線把老大勒死。法庭裁判這位母親不但無罪,而且當天就釋放了。從新聞看到的判決文是說:這對教授夫妻,為了長男的非法行為,曾經遷居三次以上,為了改變環境做了相當的努力。遺憾的是,這個大兒子不管父母的再三努力,非法行為更加地惡化。在萬般無奈之下,把老大勒死了,當然做母親的悲慟是不難想像的。法官念著她下面還有三個子女需要扶養,犧牲大兒子,無非是要讓下面的弟妹們,能夠受到較多的照顧,所以當天就釋放讓他回家,繼續負起養育孩子之責。這種判決可以說是洋溢著人情味,我深深受感動。
據說,問題人物的父親是某大學教授,他教的竟然是「教育環境學」,這真是一件非常帶諷刺的事情。法官的判決,不能否定的是很有人情味,但是就這一件事從教育上來看,「環境」這兩個字,好像有某種不能釋疑的地方。
這對教授夫妻為了根治長男的非法行為,連著換了三次以上的環境,讓人想到中國的孟母,為了孟子換了三次居所的故事。第一次孟子注的是小販聚集的街道,他就學做買賣的遊戲。第二次至寺廟附近,他學和尚念經。第三次遷到私塾附近才開始讀書。但是非常遺憾的,這位教授的長男,雖然換了多次環境,非法行為仍然不能獲得改善。從這裡看古代孟母三遷和現代社會結構,如果從研究家庭教育的立場來看,這裡有非常發人深思的地方。這種思考我想有下面五種:
1. 從孟母三遷的啟示來看,人類成長只有遺傳和環境兩種要素。避開遺傳不說,「環境」這兩個字和教育的工作是分不開的。環境的重要性,古今都是不變的。
2. 今日的環境,如果對養育孩子不適當,也不能簡單地遷移居住地方,因為,這裡包括了覓住宅難和就職南的問題。
3. 自己搬了家,那麼其他的家庭不管,這種利己主義或個人主義,在我們人類合群社會裡是行不通的。必須一個村莊,或者一個城市,整個是一體,才能夠淨化孩子生長的環境。這一點可以組織「青少年輔導會」或者「少年問題對策委員會」等,在每個村鎮或城市裡成立,作全面性的改變環境。也可以說是積極的實踐現代新孟母三遷,全面性地改變,而不是全家人的遷移。
4. 漱石在「草枕」中有一句:「搬到哪裡都居住難」。(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作家,1867-1916。譯者註)當我們發現搬到哪裡都知是居住困難的時候,我們就要更近一步地瞭解,不只是要改變外在的環境,最重要的是父母本身的人生觀要改變,生活態度也要改變,更要改變對孩子的看法,那就是要建設成一個有秩序與和諧、有尊敬和感謝、有理解和信賴的家,這種心靈豐富的生活才是真正改變環境,才是實踐新孟母三遷的道理。
在這裡我想對「環境」兩個字,以科學觀點來分析一下。「環境」的涵義,不能只想到圍繞在我們周圍的物質而已。教育孩子得在「孩子」這種生命體裡給予刺激,刺激的反應可能是不等的,小小的刺激可能引起很大的反應。反過來,大的刺激只能引起小小的反應。我覺得引起大反應的就是大環境,引起小反應的也就是小環境。那麼什麼是引起大反應的大環境呢?那不是物質,是人類的心,也就是人漢人之間的關係,特別是家庭裡的人際關係,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與子女的關係。孟母三遷不是為了物質的關係,而是考慮周圍的人群關係,這一點也許可以歸為環境論。但是進一步的分析,實際上孟母和孟子之間的人際關係(母子關係)優良,才是引導孟子成為偉大人物的關鍵。
現在我們再把孟母三遷 和 教授夫妻做個對照。地理環境同樣是三遷,但是教授夫妻的家庭人際關係並沒有調適好。同樣的人生觀,同樣的生活態度,對孩子的看法也不變,這些都跟著這對教授夫妻遷移到新的環境,雖然三遷了小環境,但是最大環境依然沒有變遷,這才是這個家庭悲劇的種子。我想「新孟母三遷的啟示」,不容置疑的就是改變父母的人生觀、改變生活態度、改變對孩子的看法,這樣子三便人際關係的心態,才是符合科學的新孟母三遷。
5. 最後有一個在孟母三遷裡,解釋不通的「環境」的問題,此刻是在研究的過程中,我想有必要向讀者解釋一下。孟母為了擔心孩子學習居住的環境而被同化,所以給他改變好的環境,讓孟子學習,成為一個善良的人。簡單解釋就是這樣。但是環境並不是那麼單純,只靠模仿或者學習,就能簡簡單單的造就一個偉大的人物,其中含有相當不簡單的人際關係。從很多實例學習中,我得到了這個心得。
兩個人以上的人格一旦接觸,並不是互相的1+1=2這種規律化的和,而是產生行動和性格的大變化,當然也不是1+1=5的這種不合理情形,也不是(1+1)2=4這種數學結果,而是很像數學方程式的H2+O=H2O一樣,可以變好也可以變壞,生出一個全新的東西來。人格的變化就像這樣,很像化學反應。我就用這種化學的詞彙取個名叫做「化格反應」,以這個「化格反應」,來說明少年非法行為和集團犯罪,讓人很容易瞭解,而且不但能夠預防,反過來還可以發先塑造優秀兒童的新方法。這一來我們更發現「環境」和「孩子」的牽連,從教育上來看,讓人深切的了解是何等的重要。
留言列表